攝像頭作為汽車感知的核心傳感器,主要是獲取圖像信息為ADAS各種功能所服務。目前車載攝像頭的熱門應用場景包括:自動泊車、盲區監測BSD、ACC/FCW/LKA、駕駛員監控DMS等。除了以上這些應用外,電子后視鏡也是大家都十分關注的點,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
電子后視鏡這個概念已經存在很久了,也稱為后視鏡攝像頭,它是用攝像頭+屏幕的組合取代傳統的光學外后視鏡。一般來說,為保證圖像清晰與準確,電子后視鏡需要具備更為復雜的硬件與軟件支持:
硬件方面:需要采用高清廣角攝像頭/多攝像頭/鏡頭防抖/夜視/破霧功能等基本配置。
軟件方面:需要考慮畫面延遲/減少圖像失真/拼接畸變糾正/播放幀數/傳遞速率等等一系列問題,這對處理終端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但相較于傳統光學外后視鏡,它的優勢十分明顯:
更低的風阻/風噪: 由于電子后視鏡的外置設備僅有攝像頭,所以它的體積可以降到傳統后視鏡的三分之一(乃至更小),整體設計可以更加符合空氣動力學原理,此外,高速風噪也會下降不少。
更加寬廣的視野: 傳統光學反射鏡的曲率、形狀和大小固定,視野區域有限。而電子后視鏡通過不同傳感器和不同角度攝像頭的采用,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影像,甚至針對某一區域進行重點觀察,保證車輛行駛和其他道路參與者的安全。
受天氣影響?。?/strong>電子后視鏡只需要做好鏡頭疏水防水功能即可,剩下的都是由后期算法和車內的顯示屏完成,即便是惡劣天氣,后方畫面依舊清晰可見。
減少光線造成的不利影響:首先,由于裝配有夜視鏡頭,在照明不足的情形下,后方視野依然可見;此外在受到強光照射(比如說夜晚后方的遠光燈),通過算法等可消除炫目。
當然,電子后視鏡不僅僅只有優勢,下面這些問題也待進一步改進。
高昂的成本: 電子后視鏡的軟硬件結構復雜,因此,目前成本很高。
可靠性問題:電子后視鏡,其可靠性肯定不如傳統的機械結構。而另一方面,電子后視鏡自車輛啟動便需要持續工作,工作時間長,再加上車外惡劣的環境,產品穩定性堪憂。而一旦在車輛行駛中出現攝像頭損壞或顯示屏死機,將嚴重影響行車安全。
視線轉移造成的干擾問題:
現有顯示屏安裝位置相較于傳統的光學后視鏡會產生一定差異,另外,駕駛員觀察前方視野與觀察顯示屏的焦距并不一致,容易造成眼睛疲勞。
整體來說,電子后視鏡相較于傳統光學后視鏡還是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受限于不同地區的安全法規,除概念車外,目前僅日本或歐洲市場上的少數量產車型有搭載。比如說2018年上市的雷克薩斯ES、奧迪E-Tron,此外,奔馳的商用車Actros上也有出現。
雖然目前大部分地區對于電子后視鏡的法規還未放開,但眾多車企都在積極推進:2014年3月,由通用、大眾和豐田等汽車制造商組成的聯盟聯合特斯拉一起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請愿,希望使用基于攝像頭的后視和側視系統。2015年,戴姆勒也曾提過類似的建議,該公司希望在重型卡車上用攝像頭替代傳統后視鏡。
而對于國內來說,似乎進展正在加快:據了解,《GB 15084-2013 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的性能和安全要求》正在擴標,與此同時,行業標準《汽車用流媒體后視鏡》的征求意見稿也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