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視鏡自1914年誕生以來,一直伴隨著我們風雨兼程,駕駛者只需稍微一扭頭,就能看到車側和車后視野,是確保汽車安全行駛的重要裝置之一。眼下,作為改善視線盲區的“終極殺器”——攝像頭,正在一步步演變成后視鏡。難道說汽車后視鏡真的會被取代嗎?
傳統后視鏡有哪些不足?
一是盲區大。受鏡面面積和調整角度所限,視野不開闊;一些在視野方面做得比較好的車型,比如斯巴魯森林人和本田飛度,是通過對ABC柱“瘦身”和較大的后視鏡配合,盡可能提高駕駛員的視野寬廣度。比如雙曲率鏡面技術能消除轉彎時的盲點,視野擴大了兩倍;而防炫目技術能減少夜間行車時后方車輛強光對駕駛員視線的影響。即使汽車制造商在后視鏡上加入了不少的新技術,不斷改善視線盲區,但是后視鏡存在的缺點也不可忽視。比如,它有時候也會遮擋一部分的側方視線;在狹窄路段遇車時、倒車入庫時、甚至進入自動洗車區時,后視鏡都有被撞壞的可能性。
二是風阻大。汽車的風阻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風阻系數,近幾年的車風阻系數都在0.3左右,轎車低的能做到0.23左右。而后視鏡對風阻系數的影響能達到0.01到0.03.實際上已經對風阻影響非常大了。
如果去掉后視鏡,可以讓車輛減少不少空氣阻力,架設在前車窗兩邊的后視鏡拓寬了車的前部區域??雌饋聿淮蟮膬蓧K鏡片,在實際中卻會增加3%~6%的空氣阻力。去掉它們會減少的阻力,相當于將車頂降低半英寸。因為汽車的空氣阻力減小了,風阻系數有助于減少油耗,高速行駛時的風聲也減小了。為了優化車身,降低空氣阻力,舍棄外露的后視鏡是較合理的。
基于以上兩個因素,借助于攝像頭和液晶顯示屏,電子后視鏡的概念于是就產生了。跳過“鏡面反射”,可以由后攝像頭直接把道路情況投放于顯示屏上達到“后視效果”。
后視鏡攝像頭有哪些優點?
1、攝像頭的廣角鏡頭和各項圖形處理技術外加AR技術,綜合下來不光能消除盲區,還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提升駕車安全性。
2、外置攝像頭體積更小,更符合空氣動力學,降低風阻系數,提升燃油經濟性,改善汽車效能。
汽車后視鏡的未來進化
早從上世紀90年代初,攝像頭就已經是一些概念車上的主要產品了,但真正開始討論攝像頭代替后視鏡的時間,還是要從近期開始。究其原因還是考慮到攝像頭清晰度、成本、可靠性,這些因素才得以讓攝像頭能夠在普通汽車里得以應用。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出現在現在汽車上,作為全球“技術宅”的代表國家——日本,已經將該攝像頭系統和配置使用在了一款量產車上。預計到2023年,日本29%的新車都換上攝像頭外后視鏡。
寶馬曾預言攝像頭外后視鏡會在2019年完全取代傳統外后視鏡,如果這一預言真的實現了,汽車領域又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其實許多概念車都配備了外置攝像頭后視鏡,這一新配置不光科技感爆棚,還能在減小風阻的情況下提供更為全面清晰的后方實時圖像,比如BMW i8 Mirrorless概念車。
凱迪拉克推出的2016款CT6就在頂配車型上裝載了一個流媒體攝像頭,利用車尾的高清攝像頭采集車后的行人、車輛情況,通過車內后視鏡顯示出來,其可視范圍是原有普通后視鏡的三倍。
其實,取消汽車后視鏡的想法由來已久。在2015年的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討論,如果汽車達到特定要求,可以考慮視頻替代方案。只不過,近期日本通過的法案,才真正允許由攝像頭代替原有的汽車后視鏡。這一項具有實質意義的新規定,也得益于目前視頻技術的進步以及清晰度的提高。但是現階段用攝像頭取代外后視鏡還將面臨一些挑戰,足夠優秀的攝像頭會拉高成本;攝像外后視鏡對于圖形處理及傳輸速度;多數國家對于法律的修改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在國內,汽車后視鏡方面有個怪現象,很多車主都將普通后視鏡換成了多功能智能后視鏡!它的“優點”主要是,產品功能集成度高。智能后視鏡整合了車主需要的導航、電子狗、行車記錄儀、倒車影像等剛需功能,有些還擁有藍牙、在線音樂、微信查車、ADAS 駕駛輔助系統等功能,簡直就是一個大雜燴,感覺很像前幾年那種集成了當前全部流行電子娛樂設備功能的“國產山寨高端手機”,在安全性、實用性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
總結:隨著各大車企的不斷創新,普通汽車后視鏡必然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使概念車量產,完全取消傳統后視鏡的阻力仍很大。在一般普通家用車上,減少普通后視鏡后對風阻、油耗下降并沒有那么明顯,而且用電子設備取代傳統后視鏡必然會導致成本大幅增加,所以,傳統后視鏡肯定存在繼續很長一段時間。